一、未成年人监护人的范围和顺序
未成年人监护人的范围是有顺序先后之分的。《民法通则》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没有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监护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但是,此顺序可依监护人的协议变更。另外,同意顺序有二人以上时,既可以都作监护人,也可以依协议由部分人做监护人。
二、有权向法院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的个人和组织
根据《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十七的条规定,父母如有严重侵害未成年合法权益的行为,除了民政部门可以作为起诉人外,未成年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住所地的村(居)民委员会,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民政部门设立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共青团、妇联、关工委、学校等团体和单位都可以作为原告提起诉讼,通过司法途径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
三、撤销父母监护权后孩子如何安置
虽然我国《民法通则》及有关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确立了未成年人的监护及监护人资格撤销、变更制度,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屡屡出现的未成年人父母出卖、遗弃、虐待、暴力伤害未成年人,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甚至性侵未成年人等监护侵权行为。由于监护人资格撤销、变更制度在运行中存在的缺陷,导致法条理解混乱、管理部门职责不清,使得未成年人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如南京饿死女童案,利用儿童盗窃案、出租儿童乞讨案等。在这些案件中,未成年人的父母都应当被剥夺监护权,却由于种种原因而难以实施,这给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鉴于此,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联合出台了《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该意见制定了设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报告和处置、临时安置、人身安全保护裁定、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撤销监护人资格案件审理和判后安置等法律制度。
根据该意见,监护人资格被撤销后,未成年人有其他监护人的,应当有其他监护人承担监护职责。其他监护人应当采取措施避免未成年人继续受到侵害。没有其他监护人的,人民法院根据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在民法通则第十六条第二款、第四款规定的人员和单位中指定监护人。指定个人担任监护人的,应当综合考虑其意愿、品行、身体状况、经济条件、与未成年人的生活情感联系以及有表达能力的未成年人的意愿等。没有合适人员和其他单位担任监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由其所属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这从根本上保证了未成年人的父母的监护人资格被撤销后,导致未成年人没有监护人,出现监护真空的情况的发生。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经教育不改的,被撤销监护人资格后,依然应当继续承担抚养监护人的义务,向新指定的监护人支付抚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