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04月29日
免费咨询热线
133-700-11000
首席律师
上海律师尤辰荣形象照片
  • 姓名:尤辰荣(19年资深律师)      
  • 职务:高级合伙人律师      
  • 手机:133-700-11000      
  • 证号:13101200410268604
  • 机构:上海英恒律师事务所
  • 地址:漕溪北路18号上海实业大厦34楼C座
  • (温馨提示:来访前务必电话预约,否则不予接待)
上海律师尤辰荣个人微信号
留言咨询






    买地无门融资未果 没半年成都个人集资建房搁浅
    发布时间:2017-07-01 19:01:00作者: 上海律师网浏览量:948 ℃



    图片说明:2005年3月,个人集资建房组委会前往看地 本报资料图片

    成都首例

    个人集资建房追踪

    从今年3月,石双成第一个在成都提出“个人集资建房”的想法,到目前方案的搁置,报名者曾经多达700名的成都首轮个人集资建房运动历时不到半年。成都合作建房到底将走向何处?日前,记者再次回访了成都“个人集资建房”第一人———石双成。

    也许大家都只是“吼得凶”

    石双成至今仍坚定地认为当初参加合作建房的人的决心是不会动摇的。不过,作为成都合作建房的发起者,石双成面对这群坚定的战友也有些无可奈何:“每次开会时大家都会提出很多建议,但真到该掏腰包的时候,大家却都不开腔了。”

    就在今年3月,记者第一次认识石双成时,他曾是那么意气风发,身为律师的他把合作建房参与者的管理与可能存在的种种障碍看得十分乐观。他甚至认为,成都将会是国内第一个真正把个人合作建房实施到底的城市,是真正的“零成本居住”,“大同花园”则将为全国购房者竖起一面旗帜。他们认为,成都土地价格相比北京上海较低是成功的关键。石双成当时认为,合作建房的群体都不是穷人,对具有支付能力的群体而言,在市场上买一块土地是顺理成章的事。半年前他们曾私下给记者透露过看好的地块,现在要么已经被其他企业拍走,要么推出时间尚未确定。

    买地无门尚且其次,融资是他们最头痛的问题。石双成曾告诉过记者,他们正与几家有开发资质的公司接洽,希望能合作成立房产公司运作大同花园项目。记者从合作建房组委会得知,此事已接近最后谈判阶段。而如今,与开发商的合作几乎已成泡影,与他们联系合作的企业也大多是长期无项目、无工程的空壳公司或小建筑公司。石双成告诉记者,他们也曾想过干脆自己成立一家开发公司,用股份制的方法实现集资,但是却遭到不少参与者的反对。

    集资搞不成就搞团购

    合作建房曾经依托的公司实体“星座营销”目前已经基本上与石双成代表的合作建房组委会脱钩,而当初参与的报名者如今也在石双成手中流失大半。

    石双成说,现在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集合决心最坚定的二三十人通过合法手段买个两三亩地,建二三十套住宅;要么放弃当初的设想,干脆成立一个商品房专业团购咨询公司,在集合了适当的人数之后,与开发商进行谈判,让开发商以较低的价格卖给自己。显然,石双成正在朝着越来越“现实”的方向前行。

    他对为之奋斗半年的合作建房显得很是“依依不舍”:“做团购公司,是在合作建房实在无法实现的前提下才会考虑。”

    记者问道:“那团购公司一旦做起来,会对参与者收费吗?”石双成说:“我不会去做房产中介,在实际操作中涉及的费用,大家平摊。”他说自己仍然无法割舍“大同花园”最初的精神。

    他告诉记者,如果建立团购公司,参与者将发挥更大的自主性,他们会收集购房者的信息并按价格承受能力分批筛选,然后再组织看房,定价则放在看完房回来后,由团购公司的专业人员出面与开发商谈,尽可能为购房者节约精力、时间和成本。

    记者就团购可操作性询问了一家房地产营销策划公司的老总,他认为,“他们想跟开发商砍价,但目前来看即便会有折扣,幅度也不会很大,每平方米便宜个一两百元对于想用2000元/㎡的价格买4000元/㎡房子的人来说,毫无意义。郊区的房子便宜,他们可以去买,但这似乎与他们的初衷相悖,早知道郊区的房子便宜,干嘛不早去买却搞什么合作建房?!”

    尽管如此,石双成还是不愿认为其计划已经失败,他始终认为,他们和所有不愿出高价买房的人一样,都很愤怒,只是他们将愤怒付诸了行动,并且不会停止。

    记者观察

    国内最初的个人集资建房的呼声,源于对房价节节攀升的一种反抗。这股个人集资建房的浪潮迅速在全国扩散,包括成都。

    在成都合作建房兴起之初,石双成和他的伙伴们几乎想尽了各种招数,就一个目的:把大家的钱集中在一起,买块地,修好房子自己住。但是,由于市场环境的不成熟、制度层面存在模棱两可的缄默立场,以及合作建房本身生产方式的相对落后,在其发起之初,便决定了这将会是一种短暂而危险的游戏。

    放眼全国,半年时间不到,合作建房相继在各地政府的公开叫停或保留意见下濒于“流产”或受挫。有专家指出,个人自愿组合集资方式,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初级合作组织,将浓缩现代公司数百年发展史上遇到的麻烦与困难。合作建房者开始试图逃避房地产公司的盘剥,但结果要么与自己的“天敌”开发商“勾结”起来,要么摇身变成自己反对的房地产公司,或者选择理性退出。

    “合作建房本质上是一种倒退,不符合市场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只可能是这种结局。”从有人发出合作建房呼声的那一天起,不只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述了这样的观点。

    《成都商报》

    <

    本文对我有帮助?点击【右下角】的菜单里的"分享"按钮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沪上找律师,就上沪律网~
    上海律师咨询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