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奴”是一个新名词,它的前身应该是“负翁”。如果说叫“负翁”,还有一丝轻松的调侃味道,那“房奴”则完完全全地充满了沉重。
近期,南宁10名贷款购房者因连续拖欠银行贷款本金及利息而官司缠身。一项调查显示,我国高达98.09%背有房贷的人,心理上会产生焦虑情绪。
“房奴”专指贷款买房月供超过正常支付能力,按银行指标是超过月收入的50%,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沦为房屋“奴隶”的一类人。
房奴综合症
害怕失业、不愿意花钱、经常回父母家蹭饭、休闲生活减少、有机会赚钱两眼放光……凡此种种皆为房奴症状。有调查显示,目前,有七成房奴为买房留下了“后遗症”,近三成房奴为还贷沦为基本生活支出由父母提供的“啃老族”。
调查显示,53%的房奴对父母的依赖感增强;27%沦为“啃老族”,20%减少了照顾父母的支出。除了巨大的经济压力,房奴们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煎熬。北京博爱心理咨询中心的孙博士说,因为还房贷而出现困惑、迷茫、焦虑、压抑等心理问题的房奴,基本是22岁至35岁的青年人。
影响“幸福指数”
“现在很多人因为买房不仅影响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生活的幸福感也明显下降。”可锐首席职业顾问表示,对于很多想“一步到位”的人来说,房贷压力很快就使他们从拥有房子的愉悦感变成累赘感,而这种累赘感将持续5年-20年之久。
此外,许多持有“无房不婚”观念准备买房的年轻人也备受心理煎熬,其中沦为“准房奴”的大有人在。年薪4万—5万元的重庆白领王某三年来过着每天吃面条、基本无娱乐的生活,为的就是尽快凑上买房的首付款。
超前消费应理性
我国众多年轻人推崇超前消费理念,而房奴现象说明,在购置房屋这样的大宗消费品时,这样的消费观念该冷静和回归理性一些了。
据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司副司长介绍,美国的城市住房产权自有率是68%,英国是56%。副司长称,正常的住房消费比例是30%民众买房住,70%租房住,我国的住房自有率是82%,超过正常水平,希望人人拥有自住房是很不现实的。
“除了学学人家外国人的住房观念,自己身边父辈人的量力而出的理性消费传统也值得沿袭。”罗所长说,年轻人只要准确把握自身财务状况及未来理财计划,按照梯级置业理念进行置业,不仅可有家,还可以有效避免沦为房奴。如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人租房更适合,有了一定积蓄的工薪族可考虑购买二手房,居住面积较小的年轻人可考虑“以小换大”或购新房。
围魏救赵有钱不要傻存银行
案例:有固定收入的小王刚结婚按揭买了房子,花光了手中的积蓄,每月要还2000元的房贷,期限是20年。两口子每月收入8000元左右,每月日常支出在3000元左右,每年大概可存下36000元。由于没有了积蓄,家庭的整体承受风险的能力较低,王先生在投资上趋于保守,因此他决定:把每年36000元的净节余定期定额投资国债和基金。
具体的比例为,50%选择交易所国债市场,买到期期限在3年左右的中短期国债,目前收益率在3%左右,每半年投资一笔,滚动操作;另40%投资货币市场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为2%左右,替代活期储蓄,天天计息,按月分红,随时买卖且无任何费用,而且免利息税。其余的10%作银行定期储蓄作为家庭应急备用金。
通过这样的稳健投资规划,王先生计算了一下,以每年2.5%的投资收益率计算,7年后他就能提前还完房贷了。
专家意见:对于每月固定收入的工薪阶层,投资一些风险低,回报相对存款利息要高的理财产品也可以减轻不少房贷的压力。如人民币理财产品、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和保本基金等,投资这些理财产品本金较安全,虽然给出的收益率都是预期收益率,没有绝对的保证,但实际上收益率波动范围并不大,而且收益率要比银行存款利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