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发现,当前在中央关于清退超标办公室等规定的落实中,怪象频出,导致有些单位清退办公用房成为形式,有些则带来了新的浪费。专家和基层干部建议,在清退超标办公用房的同时,更应考虑“清退之后怎么办”,制定切实可行的后续处置方案,以避免清退工作“虎头蛇尾”。
“清而不退”怪象频出
201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党政机关要对占有、使用的办公用房进行全面清理,超过规定的面积标准占有、使用办公用房的,应予以腾退。通知下发后,各级党政机关纷纷积极落实,开展了一系列清查、腾退工作。
为使办公用房符合中央规定的面积标准,各机关单位想了不少办法。但在此过程中,一些不正常现象也悄然出现,有的是形式主义,有的则导致了新的浪费。
人员合并办公是基层单位使办公用房面积达标最常见的方式之一。但有的单位却搞“假合并”,即在面积较大的办公室放上几套桌椅,其实并没有人办公。一位基层工作人员说,有的办公桌“就是挂个名”,其实长期无人使用,被挂名的一般是退居二线的老同志或长期病假的同志。
打隔断是另一种常见的方法,其中有几种现象。
一是一些单位给超标的领导办公室打隔断,将多余面积隔成“会议室”、“接待室”等。但事实上,除了领导自己,其他工作人员不可能到这里搞“接待”,因此这部分面积实际上仍是该领导使用。
二是有的办公室因面积原因,隔出来的部分没有实际用处。
据了解,云南某厅机关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自己和几名工作人员所在的大办公室因为面积超标,马上要打隔断了,但办公室只超标一点:“隔出来的部分只够堆堆杂物,还要花隔断的钱,这不也是一项开支吗?”
还有一种现象也比较普遍:一些单位经过调整空出了不少办公室。如云南某厅机关空出了将近一层楼,某基层办事处空出了两三间……无论多少,这些办公室都只能上锁了事。因为原来的会议室已经足够用了,有的虽然在空办公室外加挂了“会议室”等牌子,但其实并没有人使用,造成了新的浪费。
四大原因导致“尴尬”出现
云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李研究员分析,出现以上现象,主要有四大原因:
一是源头上未能把住超标关,“生米煮成熟饭”,事后弥补当然难度较大。前些年一些地方吹起兴建奢华办公楼之风,不少办公室面积严重超标,现在按规定一清理,自然会空出不少办公室。
二是部分机关存在应付心理,没有真正领会文件的用意,也没有仔细思考用哪种方式最为合理、不会造成浪费,只是单纯地按照面积标准机械地执行,缺乏深入思考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宁愿空着也不能超标”的现象,恰恰说明了形式主义的客观存在。
三是不少单位、地方在落实中央文件时缺乏细化的规定,如办公用房的具体标准、后续安排等,导致执行上的差异和困难。一位基层办事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比如自己所在单位在计算办公用房面积时,把为民服务大厅、存放应急储备物资的仓库、档案室等业务用房都计入办公用房面积,再按照人数一计算,看起来是超标了。但基层单位的人员构成复杂,不仅仅是在职在编人员,还包括派驻人员、借调人员、临时人员……因此尽管看起来是超标了,其实办公室根本不够用。他调侃说:“难道把这些人变成画儿贴在墙上?”
四是历史原因造成。一些基层单位的办公楼是多年前的居民楼,格局和布局很难做大的改变,有些单位因当年设计不合理,一个人超标、两个人不够的办公室不少,不隔超标、隔了没法用的办公室也不少。
空余用房后续处置引关注
针对清退办公用房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少人认为应当加强后续安排,避免发生新的浪费,这种观点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的呼声。而据媒体报道,目前已有一些地方对此进行了探索,如四川安县整合机关办公用房后,搭建了扶持中小企业的综合服务平台。
而据了解,基层单位在空余办公用房的处置方面,存在一定的困境。一位基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己的单位是一栋单独的办公楼,开展清退办公用房工作后,空出了三四间办公室。“出租吗?不现实。什么人会来租这三四间办公室?即便有人租用,外人在办公楼里出出进进,也容易影响正常工作秩序。拍卖吗?更不现实。与外单位合署办公?这需要上级的安排协调。更重要的是,这些空余办公室都属于国有资产,无论如何处置,都需要经过一套繁琐的程序。哪个单位领导愿意担着责任来做这样的事情?”该基层工作人员说道。
对此,李研究员等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当对目前各单位清退办公室的情况进行摸底后,制定出一套操作性较强的处置方案。例如,一些单位内部进行了人员合并办公的调整,那么业务有关联或性质相近的单位、空余办公室较多的单位与使用办公室较少的单位能否也实行“合并办公”?对各单位零碎的空余办公室进行调整后,如果能空出整体的办公楼,能否出租或拍卖?但应当注意的是,这些工作一是需要自上而下的协调,二是需要制定更灵活的处置方式,简化审批程序。
“你空出两间、我空出三间,加起来数量也不少。”李研究员说,如果这些办公室长期空着,就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关键是相关部门要下决心、下心力让资产活起来,避免清退办公用房工作“虎头蛇尾”、走形式